close

1.概述台灣史前文化的分期與各時期重要考古遺址的特色。
2.概述現今台灣原住民的分類與分佈概況。
3.概述荷蘭佔領台灣的經過與經營台灣的概況。
4.概述清朝領有台灣後四次行政區調整的背景與調整後的行政區情況。

以上4點問題麻煩各位大大幫我解答一下@@







    1臺灣史前時期與歷史時期分界一般以1624年荷蘭人占領台灣南部後,因為傳教目的而傳入羅馬拼音給原住民書寫當時平埔族的語言前後為分界點,時代橫越舊石器時代晚期至金屬器時代,而這段時期中最著名的考古發掘為於臺南縣新市鄉(舊名新港)發現的新港文。

    根據考古遺址的發掘,台灣在舊石器時代晚期(50,000年前-10,000年前),就已經開始有人類居住。以現有的證據而言,目前台灣最早的文化為長濱文化(以八仙洞遺址最具代表性),這是在東海岸所挖掘出來的考古遺跡。而在台南縣左鎮一帶,則挖掘出原始人類骨骸,史稱左鎮人。在台北盆地則有圓山文化、芝山岩文化和植物園文化等新石器時代遺址。然而,以目前的考古學證據而言,對於台灣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所出現的文化,並不能確定是哪一種族群的人類所留下的遺留。

    能夠確定的,是新石器時代(始於紀元前5,000年)以來的史前文化,是台灣南島系民族的遺留。也就是說,在原住民定居於台灣以前,可能還有別的族群曾經在此定居過。日本學者移川子之藏就曾經這樣表示:「今日在台灣被視為原住民的諸民族之間,不乏證明存在更早期先住民族的口頭傳承。自史前時代起,在本島即有近二十種的先住民族」。

    台灣的原住民族呈現多元而複雜情況,大致分成平埔族和高山族(日治時代稱為高砂族)。 高山族分成十二族:泰雅族、賽夏族、卑南族、阿美族、排灣族、布農族、鄒族、魯凱族、達悟族、邵族、太魯閣族(由泰雅族分出)、撒奇萊雅族(96年1月宣佈,由阿美族分出),多居住在山地與東海岸縱谷,其體質和文化特色至今大抵尚清晰可辨。平埔族亦大致上可以分成十族:凱達格蘭族、馬賽族、噶瑪蘭族、道卡斯族、巴則海族、巴布拉族、貓霧捒族、洪雅族、西拉雅族、以及猴猴族(Qauqaut),在荷西時期前曾經出現過類似國家組織的部落共主大肚番王(大肚王國),於清雍正時期滅亡。經過三個世紀漢人移入者的侵擾、威脅、同化,以及生存的需要,平埔族的文化特色逐漸消失,與漢人難以區分。台灣很多地名、姓氏、風俗、信仰、歌謠等,則保留了平埔族歷史文化的遺緒。

    2泰雅族—
    約在300年以前,他們的祖先原居住於濁水溪流域,直到十八世紀中葉,開始東移,盤據埔里以北山區,包括濁水、北港、大甲、大安、後壟、大科崁、大濁水、木瓜等諸溪流域,垂直分布於海拔300~2000公尺之間。
    另一部份則分佈於台北縣烏來;桃園復興縣復興、光石、五峰;苗栗縣大安、台中縣和平;南投縣仁愛、信義、花蓮縣秀林、宜蘭縣大同、南澳等十一個鄉。1975年人口統計為六萬餘人,共約一百二十多個番社。
    賽夏族—
    祖先自大霸尖山山麓一度移居至大湖及苗栗,其後又逐漸遷移至阿里山和五峰一帶地區,垂直分佈於平地至海拔1000公尺之間。普通五峰鄉大隘村稱為北賽夏族群,南庄一帶稱南賽夏族群。人口統計僅千餘人。
    布農族—
    十七世紀時期,他們居於中央山脈的西側區域,經一世紀之後,擴展範圍北至台中縣;南至屏東,為台灣各族中擴張力最強者,同時他們居住在海拔500~3000公尺之間,最能適合高地之變化。
    現分屬於南投縣的仁愛、信義;高雄縣的雅爾、瑪雅;台東縣的海端、延平;花蓮縣的萬里、卓卓溪等八鄉。1975年統計為三萬餘人,約有番社六十個。
    鄒族—
    在中古世紀時期佔據中南部廣大區域,其後受其他民族移動影響,逐漸縮小範圍形成了現居區域。
    該族可分南北兩部,北部以阿里山為中心,勢力及於曾文溪上游及陳有蘭溪左岸的楠子腳一帶。南部在下淡水溪上游,荖濃溪與楠梓溪流域。垂直分布於海拔500~2000公尺之間。
    現分屬於嘉義縣的吳鳳、南投的信義、高雄的雅爾、瑪雅等鄉。原有番社十八個,現有人口約七千餘人。
    魯凱族—
    居住於阿里山以南,大武山以北山地,濁水溪、隘寮溪及大南溪流域。垂直分布於海拔500~2000公尺之間。
    現分屬於屏東的三地、霧台,高雄縣的多納,及台東縣的卑南、大南諸鄉。原有番社二十個,現有人口萬餘人。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ˋdemo.tcfnet.net.tw/tges.files/%AD%EC%A6%ED%A5%C1%B8%EA%B7%BD%... - 41k -




  • 2008-10-26 13:36:50 補充


    排灣族—
    分布區域北起大武山地,南達恆春,西自隘寮至枋寮,東至太麻里以南海岸的銳角。垂直分布與魯凱族同。現分屬於屏東三地、霧台、瑪家、泰武、來義、春日、獅子、牡丹等鄉,及台東的金山、達仁與太麻里諸鄉。原有番社約六十個,人口現為四萬三千餘人。
    阿美族—
    原為台灣原住民族族中人口最多的一族,他們的祖先原散佈於東部峽谷、平原的南北兩端,即秀姑巒溪口與恆春地域,後來又移動而佔居台東海岸區的新城等十一個村鄉、花蓮縣屬的秀姑巒溪及海岸的十二個鄉鎮。原有番社一百零九個。1975年人口統計為十二萬餘人。
    卑南族—
    分佈於卑南溪以南,知本溪以北的海岸區域,即台東縣的卑南鄉。原有番社八個,現人口約萬餘人。




  • 2008-10-26 13:37:09 補充


    3荷蘭人在離開台灣後,曾與清朝政府合作,意圖與清聯手對付鄭氏王朝。1663年荷蘭人與清軍聯手進攻金門、廈門,鄭經寡不敵眾退守銅山。雖然得勝,但荷蘭人希望的獨佔對中國貿易和收復台灣的目的皆未達成。1664年,巴達維亞當局另組十二艘船艦,重新佔領雞籠城(今基隆)。同時並任命荷曼.彼得(Herman de Bitter)上尉為雞籠司令官。而鄭成功的繼承人鄭經得知後,即於




  • 2008-10-26 13:37:20 補充


    1665年5月派兵攻擊荷蘭人,荷蘭人雖然佔領雞籠城,但並無腹地,在鄭軍包圍下又無法到堡外徵收稅款,最後巴達維亞參事會在1667年以損失八萬荷盾為由,裁決「徹出雞籠」,翌年7月派艦將所有荷人及士兵接回。結束了佔領。
    荷蘭人在台灣的統治對台灣歷史有四點意涵。




  • 2008-10-26 13:37:30 補充


    第一,荷蘭以熱蘭遮城為中心所建立的殖民王國,是台灣歷史上第一個有系統統治台灣的政權,也是台灣歷史上第一個粗具現代國家雛形的統治機器(天下編輯 1994,12)。
    第二,在荷蘭人據台以前,台灣本島上幾乎不存在嚴格定義下的漢人移民。一直要到荷蘭時代以後,由於殖民政權為了開墾土地而急需大量勞動力的投入,因此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入漢人農民移民台灣。因此,周明峰(1994,27)有這樣的評斷,「台灣的移民和開拓,竟然藉外來的荷蘭人才初具規模」。




  • 2008-10-26 13:37:42 補充


    有人認為,漢人移民台灣從很早的時代就開始有了,黃昭堂(1996,81)認為這是一種有問題的觀點。事實上,當時漢人的移民地區只限於澎湖群島而已,而且即使在最盛期,澎湖群島的總人數也只有數千人而已。綜合來講,在荷蘭據台以前幾乎沒有漢人農民移往台灣的原因,大致有下列幾項:

    一、中國執政者向來有禁止移民的政策(史明 1980,69)。
    二、漢人移民也受阻於原住民對外來者的抗拒(史明 1980,69)。
    三、荷人據台以前的台灣屬「部落社會」(tribal society),因生產力低,社會閉塞,無法吸收大量人口,故移民人數十分有限(陳紹馨 1979,26)。




  • 2008-10-26 13:38:11 補充


    四、在荷人據台以後,由於荷蘭東印度公司有計畫地用大划船將漢人移民載往台灣,在運輸工具上堪稱一大革命,因此使大規模移民成為可能(史明 1980,70-1)。
    五、台灣固有天災頻率多過內陸,及台灣海峽(昔稱黑水溝)湍急阻礙橫渡,皆使信仰儒教、安土重遷的農業漢民族數千年來未作大規模移居台灣之想(17世紀以後內陸人口給養已趨向飽滿,始規模移民台灣。)
    第三,荷蘭人佔據台灣的時候,對原住民所採取的所謂教化政策,確也收到相當的效果,透過羅馬字拼音法(參見新港文書條目)的傳入,「對幾千年來未經開化並沒有使用過文字的台灣原住民來說,這種歐羅巴文明的傳來,或許可以算是要邁向新世界的開端




  • 2008-10-26 13:38:24 補充


    第四,由於荷蘭人的重商主義,台灣原本自給自足的農耕漁獵一下子變成商業性的產銷,台灣島內的生產和外洋貿易連結在一起,農業生產者須兼具商人的性格,於是有了台灣商販的興起,出現了初期資本主義經濟的雛型。「台灣形成了獨立的經濟圈和政治體,不再依賴中國,而台灣社會較之古老的中國封建社會,已是脫胎換骨,煥然一新了」(周明峰 1994,28)。

    4康熙時期一府三縣有台灣府ˋ諸羅縣ˋ鳳山縣ˋ台灣縣
    雍正時期添增淡水廰ˋ澎湖廳ˋ彰化縣
    嘉慶時期增加噶瑪蘭廳
    最後因中法戰爭設省為臺北府ˋ臺灣府ˋ臺南府ˋ台東直隸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ose77c009 的頭像
    rose77c009

    猜猜我是誰??

    rose77c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