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從以前到現在,有哪些名字?
為什麼會有那些名字?
台灣古代名稱
台灣的名稱在西方世界只有一個叫「Formosa」但是在中國的文獻上卻有許許多多的名稱。最古老的名稱如記載在前漢書中的「東鯷」,臨海水土志的「夷州」,隋書的「流求」等。
這些古代的名稱檢討如下:
一. 東鯷:在二千年前,漢朝的「前漢書地理志」中記述: 「會稽海外有東鯷人,分為二十餘國,以歲時來獻見…」所以有部份學者 推測這個「東鯷」就是台灣。 但我們以現代的觀察,二千年前的中國是以中原即在黃河流域的長安、洛陽為主要活動區,漢朝對華南勢力僅及長江下游而已。若要到更南的福建、廣東是很希罕的,若要橫渡大海到台灣更是困難重重。所以古代漢人當他們到達長江下游並見到海洋時,把所能看到的島嶼一概稱為「東鯷」。所以東鯷是泛指海上的眾多島嶼,所以稱有二十餘國,依此可証東鯷單指是台灣的論點是不正確的。
二. 夷州:在三國時代吳國丹陽太守的「臨海水土志」中曾記戴「夷州在浙江臨海郡的東南,離郡二千里,土地無霜雪,草木不枯,四面皆山,眾山夷所居。山頂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部落間互不相屬,各號為王,分劃土地、人民……種植五榖,釀粟為酒,魚肉亦多。善織細布,喜在布上刻圖紋飾……」。但是「夷州」這個名稱在中國古代是屬於不能確定倒底是指何處的名稱如「亶州」。在吳志孫權傳說:「夷州亶州在海中,長老傳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將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及仙藥,止此不還…」。從上可知在三國時的夷州並不是單指台灣,況且在山海經中「甌在海中閩在海中」就解釋清楚當時從長江流域到福建是要乘船。所以夷州極可能是對散居於華南沿海各島。
三. 流求:到了隋朝時,隋煬帝派遣朱寬、陳稜率軍至流求並把數千名男女捕回中國。 在隋代的琉求又稱?求,可能是指今日的沖繩群島(即琉球群島),它極有也將台灣的北部含括在內。
以上是古代中國對台灣可能名稱。由以上名稱之分析可知當時對台灣所知是一片空白。如果將古時中國與台灣強湊在一起,大概是屬於有政治企圖的人所聯想的講法。
台灣近代的名稱
隋代(公元五八一年至六一七年)以後到宋代(公元九六○年至南宋的一二七八年)中的六百年間,在所有的中國文獻上幾乎都沒有涉及台灣的任何文獻,也就是空白了六世紀之久。元朝(一二七一年至一三六八年)是蒙古人所建立的王朝,其對海外的興趣大大超越過漢民族,所以以後海外島嶼才又出現。較近代的名稱在明初的「東西洋考」、「閩書」、「世法錄」,將台灣稱為「東蕃」,以有別於「東夷」。閩人周嬰在其所著「東蕃記」中稱「台員」為東蕃之地,何喬遠的「閩書、島夷誌」稱為「大員」,張燮的「東西洋考」則稱為「大圓」,後來何喬遠在「鏡山全集」改稱為「台灣」,沈鐵的奏折中稱為「大灣」等等。其他尚有福建沿海居民稱台灣南部為「毗舍耶」,在中原的漢人把北部台灣稱為「小琉求」。
雖然台灣的名稱有如此眾多,但是澎湖在元朝時即收入大元版圖,當時的名稱為「平湖」即今日的澎湖,設立巡檢司,隸屬泉州晉江縣,並向鹽民課稅。
明太祖時琉球群島,被稱為大琉球,台灣稱為小琉球。明中葉以後對台灣又有多種不同稱呼—小東島、小琉球、雞籠(山)、北港、東番等等。宋元時代,泉州地方的漁民與海盜渡海來到澎湖,當時稱台灣的北部為琉球,南部為被稱為「毗舍耶」。「毗舍耶」它可能是菲律賓群島的一個海島及其原始族的名稱。也很有可能是指在台灣南部所稱為傀儡蕃之名,也就是今日的「排灣族」。
在地理位置上十分靠近台灣的中國對台灣的名稱有大約有如下的叫法:
東蕃 、毗舍耶、台員、大員、大圓、台灣、大灣、東鯤、埋冤、琉球、島夷、東夷、海夷、夷州、東鯷、大灣,大宛等。
為什麼近在只呎的中國對台灣的稱呼有這麼多種呢? 究其原因是漢民族在十七世紀以前尚無經緯度的觀念。海圖的製作若沒有經緯度的界定,則同一個島因記述人的不同,各自取名,也沒有人敢認定同屬一島。這就是台灣有許多名子的原因,換句話說當時的漢人對台灣並不認識。
歐洲人稱台灣為Formosa
歐洲的文藝復興(Renaissance)是以義大利為中心所掀起的西歐新文化思想運動,大約自十四世紀持續到十六世紀。當時地圓之說尚未獲得哥白尼(Nicholaus Copernicus 一四七三~一五四三)的証實,而哥倫布深信地圓之說,所以在一四九二年發現新大陸,其後在一五一九年葡萄牙人麥哲倫出發周遊世界,一五二○年繞過南美洲南端海峽,進入太平洋,在一五二二年完成了周遊世界一周。
到了公元一五五七年葡萄牙人,由北太平洋沿日本、琉球、到達台灣。看到台灣島嶼十分美麗,於是稱為「Iiha Formosa」就是美麗之島之意。葡人就製作了台灣地圖,這種地圖有經緯度的標明,從此以後所有的西方人再訪台灣時,沒有任何一位將Formosa(台灣)取其他的名子,這就是有經緯度的標明所致。
中國是陸權的國家,對海洋是排斥的,到了十六、十七世紀中國漢民族,仍然不知地球是圓的,更不知道如何繪製海圖,所以若有一人來到台灣,他的紀錄是文字,非海圖。數年後或數十年後第二位又出海,他的記錄,因無經緯度來判斷,所以他知是否與以前的訪者來到同一島,所以另取一名為解決之道。
所以這就可以解釋為何漢民族對台灣有許多名稱,其原因就是沒有經緯度的標示,也就是不認識台灣,所以無法証明是同一島嶼,於是各取各的名子。況且但直到十七世紀荷蘭人佔據台灣後,才有大量的漢人移民來台,但是台灣的名稱仍沒有統一。 以前漢人無法移入的原因是因為原住民對入侵台灣的人都給予殲滅性的打擊,使其無法生存。直到了有強大的武力以為後盾後,漢人才得移居台灣。
- Jun 29 Sat 2013 09:59
台灣的名字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