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有哪些特有種?

請告訴我他們ㄉ內容

越詳細越好

台灣特有種鳥類有1台灣山鷓鴣(深山竹雞)、2藍腹鷴、3黑長尾雉(帝雉)、4烏頭翁、5栗背林鴝、6台灣紫嘯鶇、7台灣噪眉(金翼白眉)、8紋翼畫眉、9冠羽畫眉、10白耳畫眉、11黃胸藪眉(藪鳥)、12火冠戴菊鳥、13黃山雀、14台灣藍鵲等

台灣山鷓鴣(深山竹雞)
 Arborophila crudigularis
 White-throated Hill Partridge
台灣山鷓鴣生活於三百到二千五百公尺的闊葉林下層,常於林間開闊的區域內活動,以植物嫩芽、種子、漿果及昆蟲為食,生性隱密,是台灣特有種鳥類中極不易見到的一種。
台灣山鷓鴣與黑長尾雉和藍腹鷴兩種威名遠播的台灣特有種雉科相比,牠雖也有傲人的羽色,不過體型卻小許多,也沒有長而美豔的尾巴,不過牠們的「難見度」卻不遜於黑長尾雉與藍腹鷴。
當牠們三五成群漫步於幽暗的森林底層時,即使擁有如此美麗的羽色,看來也像是一團團向遠處移動的絨球。當你身處山林內,就算是無緣相見,也不會錯過牠們由低而高的鳴唱。
由於台灣山鷓鴣棲息的原始闊葉林遭到了大幅度的破壞,因此讓他們的生存備受威脅。加上牠們的蹤跡不易發現,更加難以進行觀察,人們對於牠們的瞭解更嫌不夠。
列名於「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的台灣山鷓鴣,亟需你我加以關心。


藍腹鷴
 Lophura swinhoii
 Swinhoe's Pheasant
藍腹鷴是台灣特有種雉科裡羽色最豔麗的,也是最早引發歐美人士注意台灣自然環境的典型代表動物,牠分布的範圍由海拔二百公尺的闊葉林至二千三百公尺的針葉林。
早期的西方探險者較不易深入台灣的高山,因此牠在1862年被史溫侯 (Robert Swinhoe) 發現,比黑長尾雉早四十年。藍腹鷴以植物嫩芽、漿果、昆蟲及蚯蚓為食,生性安靜隱密,只有在清晨或黃昏才容易觀察到牠踱步於森林小徑。
當發現人跡時,通常倉皇地起飛逃離,並發出尖銳的喉音。由於其豔麗的外表及分布的特性,遭受獵捕及棲地破壞的壓力極鉅,至今仍為稀有的鳥類。
列名於「瀕臨絕種類野生動物」的藍腹鷴,近年以來雖然因為國家公園的設立以及保育工作的推動,而稍有喘息的機會。但棲息地的喪失以及獵捕的壓力,仍然使牠們身陷困境之中。


黑長尾雉(帝雉)
 Syrmaticus mikado
 Mikado Pheasant
黑長尾雉是台灣雉科中海拔分布最高的,從一千八百公尺至三千三百公尺的針闊葉混合林或針葉林、箭竹林都可以找到牠們的蹤影。
牠是由古菲洛(Walter Goodfellow) 所發現的兩根尾羽於1906年被鑑定的新種,發現的過程充滿傳奇的色彩,也引發了歐美鳥類學家對於台灣鳥類
研究的興趣。
學名與英名中的「mikado」是為了尊崇日本天皇而命名,但是牠從容鎮定的儀態,也為牠贏得了「迷霧中王者」的美譽。
黑長尾雉喜歡坡度陡峭的地區,生性謹慎隱密又安靜,常在濃霧或下雨前後在步道兩旁或林緣地帶覓食。以蕨類植物嫩芽、野草莓及昆蟲為食。牠與藍腹鷴最大的不同處是,藍腹鷴有鮮紅的腳,而黑長尾雉的腳則為藍黑色。牠們都曾因為豔麗的羽色而面臨強大的獵捕壓力,並在1966年名列紅皮書,為世界瀕臨絕種的鳥類,近年來則在野生動物保育法及國家公園的保護下,族群數量穩定,並於近年脫離瀕危動物之列。
由於黑長尾雉對於台灣的賞鳥人而言具有極特別的意義,因此被中華民國野鳥學會選為會鳥,成為台灣野鳥的代表。

烏頭翁
 Pycnonotus taivanus
 Formosan Bubul
烏頭翁與台灣最普遍的白頭翁極為類似,牠們的鳴聲、行為、習性及生態需求也無明顯差異,分辨的方法就在於烏頭翁的頭頂皆為黑色,白頭翁則由眼睛上方至後頭有大塊白斑。
烏頭翁是屬於中低海拔的鳥類,樹林、果園、公園都是牠們活動的場所,也經常出現在人類居屋的附近,常成群追逐鳴叫,頗為喧鬧。烏頭翁只分布在台灣的東半部及屏東以南的區域,與白頭翁在花蓮以北天祥一帶,及枋山以南,楓港以北產生重疊,並曾在天祥發現雜交的現象。
白頭翁常隨人類開發入侵更高海拔的山區,進而跨越原有限制兩種相遇的天然屏障,進入烏頭翁的分布區域,迫使烏頭翁面臨極大的生存競爭壓力。
雖然由於是台灣特有種的緣故,烏頭翁被列為「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但是由於牠們的分佈尚稱廣泛,因此並不像其他保育類鳥類一樣受到重視,但是牠所面臨的威脅既大且廣,絕不遜於其他的保育類野生動物。


栗背林鴝
 Erithacus johnstoniae
 Collared Bush Robin
栗背林鴝這種美麗的鶇科鳥類,雄鳥除有白色眉線外,還戴著條橘紅色的領巾,分布在台灣二千至三千七百公尺的森林中,喜歡單獨站立在地面突出物或樹樁等無掩蔽的地方,常見其在道路兩旁,或在樹林、灌叢底層活動。鳴聲為平緩的「匹、匹、匹…」。
栗背林鴝的母鳥與另一種生活在相同生態環境卻較不常見的鶇科鳥類 ——白眉林鴝(E. indicus)極為類似,栗背林鴝雌鳥的眉線較不明線,尾下覆羽為白色。而白眉林鴝雄雌鳥皆有明顯的白眉線,且尾下覆羽為黃褐色。

台灣紫嘯鶇
 Myiophoneus insularis
 Formosan Whistling Thrush
分布於二千公尺以下的山澗溪流附近,在台灣常見的溪澗鳥類中,台灣紫嘯鶇是體型最大的,常單獨出現在溪流旁的岩石或潮濕的林地,也曾在石碇及陽明山公園看到牠停棲於屋脊上。
只要有清澈的溪流,便不難發現牠的蹤跡,寶藍的羽色配上一對紅眼睛,與溪流岩石形成極鮮明的對比。停棲時牠常上下擺動並扇開尾巴,叫聲極為特別,像是老舊腳踏車尖銳的煞車聲,「唧——」。

台灣噪眉(金翼白眉)
 Garrulax morrisoniana
 Formosan Laughing Thrush
台灣的十四種特有種鳥類中,畫眉科鳥類是其中最特別的,共有五種。
台灣噪眉是其中體型大且海拔分布最高的一種。僅分布在二千公尺以上的山區矮灌叢及針葉樹中,以果實及昆蟲為食。
當牠擺動著尾巴,跳躍著穿過草叢或樹幹時,常被誤認為是隻松鼠。牠並不畏懼人類,極容易觀察。常在山區人類棄置的垃圾中覓食。聲音悠揚,常在草叢或樹木的中下層鳴叫,當開車在橫貫中央山脈的幾條公路,盤桓至高海拔山區時,聽到的鳥鳴聲大概都是牠的。

紋翼畫眉
 Actinodura morrisoniana
 Formosan Barwing
紋翼畫眉常小群出現在海拔一千五百至二千七百公尺的闊葉林或針闊葉混合林,通常在樹木的中上層活動。
成群穿梭於枝椏間,或攀附、倒懸於細枝上啄食小蟲。主要以寄生在樹皮裂縫中的昆蟲為食,所以常見其在樹幹上下攀爬,此時其棕紅的羽色便成為最佳的保護色。
在台灣的畫眉科中牠是屬於中等體型,與黃胸藪眉的體型相似,不過後者的綠色及樹林底層活動的特性極容易將兩者區分出來。
牠的聲音是輕柔的「教、教」聲,警戒聲則為與黃胸藪眉相似的粗啞的「架、架、架」聲。

冠羽畫眉
 Yuhina brunneiceps
 Formosan Yuhina
台灣特有種鳥類冠羽畫眉尚稱普遍,分布於中、高海拔的闊葉林及針闊葉混合林,常成群活動於樹冠,啄食昆蟲及果實,極為活潑、嘈雜。
牠們「吐米酒」、「吐米酒」的叫聲,讓你無法忽略牠們的存在。冬季時常降遷到數百公尺的闊葉林內,因此冬季時在台北近郊的烏來也可能觀察得到牠們。
暗褐色高聳的羽冠,是牠名字的由來。據日本鳥類專家山階芳磨的觀察,冠羽畫眉有群聚繁殖的習性,當繁殖時,數對不同親鳥會產卵於同一巢中,並共同餵食幼雛。

白耳畫眉
 Heterophasia auricularis
 White-eared Sibia
白耳畫眉有一道白色的過眼帶,由於很長,又延伸到耳後,並散成鬚狀,甚為美麗,也是白耳之名的由來。
常成小群出現於二千五百公尺以下的原始闊葉林中上層,冬季則可在較低海拔觀察到。其口哨音般的「回回回—悠」聲,聲音嘹亮優美,三兩成群時,鳴叫聲即可充盈山谷。
常在樹木中上層鳴叫、跳躍,雖不難觀察到,不過像是在溪頭這個林木高大的區域,卻不免讓愛看牠們的賞鳥人脖子發酸。警戒聲為類似機關槍的長串「得、得、得……」聲。


黃胸藪眉(藪鳥)
 Liocichla steerii
 Steere's Liocichla
  攝影:陳永福
黃胸藪眉分布於一千至二千八百公尺的闊葉林底層,牠們深綠的身軀上最特殊的就是嘴下方鮮黃色的斑點,常被鳥人們笑稱為三八痣。
常佔據一方相互鳴叫,通常一隻鳴叫「嘰—就兒」,另一隻就回應「就、就、就」,聲音極為嘹亮,我們常在尚未見到牠們之前就已熟悉牠們的叫聲。當察覺到人類接近時,通常快速低飛入草叢中,或於當地高聲警戒。與白耳畫眉都是中海拔最容易聽聞的鳥音。
黃胸藪眉舊名「藪鳥」,雖然未能明確地表示出牠們的分類,卻也點出牠們混跡的所在,「藪」指的就是牠們出沒的灌叢。


火冠戴菊鳥
 Regulus goodfellowi
這種體型極小的鶯科鳥類,分布在二千至三千七百公尺的針葉林及針闊葉混合林,冬季則有降遷的現象。
牠與歐洲的戴菊鳥 Firecrest (R. ignicapillus) 最大的不同是牠有黑色的
眼圈,其外緣又圍上一圈白色的羽毛,看起來有點滑稽。
牠對樹種的選擇極為嚴格,僅停棲及覓食於針葉樹,即使當地僅有一棵針葉樹,也不會放棄。牠們常在樹林上層或外緣活動,不難發現,只是台灣的高山午後常有濃霧發生,當山風吹過,霧迷樹林,更增加觀察的困難度。
火冠戴菊鳥生性活潑,常不斷地在枝葉間跳躍,啄食昆蟲。鳴唱聲為由輕而重的「嘶—嘶……」聲,極易誤認為蟲鳴聲。

黃山雀
 Parus holsti
 Formosan Yellow Tit
黃山雀棲息在二千公尺以下的闊葉林,是台灣特有種鳥類中唯一的山雀科鳥類,常單獨或成對的在高大的樹頂鳴唱,聲音極為優美響亮,常可由聲音找到牠們的蹤影。
牠有青背山雀般黃綠的羽色,但卻多了一頂黑色羽冠。在台灣的四種山雀中,其體型較壯碩,當與其他種混群出現時,極容易找出牠來,然族群數量不多,是較不普遍的留鳥。
繁殖期時雄鳥的聲音非常婉轉悅耳,有時甚至可持續達一分鐘,非繁殖期時則不常鳴叫,也較不易發現。

台灣藍鵲
 Urocissa caerulea
台灣藍鵲生活於三百至一千二百公尺的低海拔闊葉林或次生林,經常六隻或更多,成小群穿梭、滑翔於樹林間,並發出鴉科鳥類慣有的沙啞叫
聲。
牠藍色的羽毛、黑色的頭胸與鮮紅的嘴、腳形成極為鮮明的對比,讓人見過一次便終身難忘,是亞洲三種藍鵲中最不容易認錯的一種。
當鳥群穿越山谷時,常以一隻接一隻的形式飛過,甚為壯觀,俗名「長尾陣仔」便是由此得來。
牠們以植物的果實為主食,也吃兩棲類及其他小型哺乳動物,當山林中某果樹成熟時常見台灣藍鵲聚集取食。當一對藍鵲繁殖時,常有幾隻未繁殖的幫手,共同餵食幼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ose77c009 的頭像
    rose77c009

    猜猜我是誰??

    rose77c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